在新建筑与民居建筑的协调性方面,我们可以考虑一是在建筑内部进行改进,二是在建筑所处环境方面进行改进。
中国民居各地区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各地的条件来建造适合自己的民居。比如傣族的住宅建筑是“杆栏”式建筑,以前是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己出现了许多砖石、水泥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杆栏式建筑,但“顶尖底方,成‘人’字形”的风格没有改变。同时,像傣族住宅这样的民居类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也会比较密切。

傣族民居(图片来源:百度)
民居已成“稀有动物”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居大多数存在于乡村、乡镇,距离城市最近的地方也不过是城中村。在大城市中,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越来越少。因此,对一些有特点的民居加以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民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人们生活是相符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所以一些民居达不到人们的要求,此时就会把这样的房子拆掉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特色的老房子也一同被拆掉了。同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些民居群落周围建起了很多新建筑,而这些建筑在建造时参照了一些比较现代的建筑样式。因此,把这些新的建筑样式与民居群落混合在一起后,就会对原有的建筑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如果把新建的建筑拆掉重建,建成与当地民居风格相符合的形式,那么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不拆,就和整体的环境不协调。在拆与不拆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
在民居保护方面,各区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江南地区,对民居的保护是不错的,他们会有意识地去保护民居建筑,并适时对颇具本地特色的民居建筑加以改造。
“整容”还是“毁容”?
民居改造问题也是民居保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看到的是,一些民居保护得好的地方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那些落后的村落以及小城镇。之所以那些地方会保留大量的民居风格建筑,是因为他们没有加大民居改造的经济实力。我们曾经调研过,绝大部分村落基本都是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在广州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很多民居都是将老建筑拆掉以后建成二层、三层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原有的风貌已经荡然无存了。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都是把老房子拆掉重建,这样就会与我们传统的民居风格不相协调。如果需要保留原有的灰砖青瓦,那么现在暂时只能把建筑外表重新进行包装,至于建筑内部,还是按照现代的手法去做。但是这种改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二层、三层的建筑中间突然“冒出”一个十几层的建筑,这座建筑肯定会非常抢眼,同时也就和当地的风貌很不协调。如果强制把它砍掉几层,那么开发商肯定是不同意的。

民居与新建筑能否共存?(图片来源:百度)
对民居的改造还是要尊重原住民的意见,提高原住民的生活品质,而不是从旅游生态或者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去改造。同时,对于那些有文化价值的民居,还要说服原住民加以修缮而不是拆掉重建。只有这些居住其中的人认识到了民居的价值,那么这些建筑才有价值。目前,在江南一代,自发的民居保护还是取得了很好效果的,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家庭旅馆,不仅为宾客提供了风格独特的居所,而且增加了收入。而现在很多建筑却都是通过广告、炒作,让大家住大房子,这是不利于民居保护的。
民居与新建筑的“嫁接”
在新建筑与民居建筑的协调性方面,我们可以考虑一是在建筑内部进行改进,二是在建筑所处环境方面进行改进。
在建筑内部处理方面,现代风格的建筑可以将传统的建筑特点和现代相结合。我们现在做的一些中式楼盘基本都是仅仅把传统建筑的一些符号融入其中,这些都是能比较直观地看到的,而我们应该把传统建筑的一些节能低碳的手法引入到现代建筑中。目前,建筑师们也在寻找这样的建筑手法,比如在通风、隔热、隔音等方面。我们现在的一些楼盘会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出一条狭长的空间,通过此空间内外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热压,形成冷热空气的流动,从而起到通风、调节温度的作用。
在建筑环境方面,可以用一些高大的树木遮挡住院落,通过环境的重点打造,让人们更加重视当地民居的环境,而不是注重建筑本身。如果环境做得比较好,即使有一些不太雅观的建筑,也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这对处理民居与现代建筑的协调问题还是会起到一定辅助作用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本地树种体现当地的民居风格。可以先计算一下小区里有多少人,会呼出多少二氧化碳,同时计算出种多少植物、种什么样的树种才能吸收这些二氧化碳,因为不同的树种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出氧气的多少是不同的。不能从视觉效果上选择树种。
|